质量管理发展过程与趋势
一、质量萌芽阶段(质量的史前文明---1875年 前)
工业革命以前质量管理经过了漫长的“蒙昧时期”。
这个阶段生产方式主要是手工作坊,质量控制依靠工匠或艺人自己来控制。
从手工作坊到工业革命,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管理实践和管理科学,质量管理也就应运而生了。
二、质量检验时期(20世纪初-30年末)
1875年 泰勒制诞生——科学管理的开端
最初的质量管理——检验活动与其他职能分离,出现了专职的检验员和独立的检验部门。
质量检验时期也分为三个阶段:
传统质量检验阶段:工人自检
工长质量检验阶段:工长检查
专职质量检验阶段:专职检查
特点:事后检验为主体。“三权分立”:计划设计、生产操作、检验监督各有专人负责,质量检验机构独立出来。
出现:管理科学之父泰勒解决了工人集生产与检验于一身的状况,促进了质量管理的发展。检验人员根据技术标准、图纸,利用各种检验手段进行检验,作出判断,合格的就可以交付用户,不合格的报废或者降价处理给愿意接受的使用者。
缺点:(1)事后把关,与事无补;(2)全数检验,成本增加
三、质量统计控制阶段(20世纪40~50年代)
时间:20世纪40~50年代。
特点:从单纯依靠质量检验事后把关,发展到工序控制,突出了质量的预防性控制与事后检验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出现:
(一)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产量的提高,检验人员越来越多,最多的占到公司的30%人数,对产品成本造成很大的压力。
1925年,休哈特提出统计过程控制理论,应用统计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以减少对检验的依赖。
1930年,道奇和罗明提出统计抽样检验方法。
1940年,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应用统计质量技术取得成效;
(二)中后期检验,不良品已经发生,不良品也占到生产成本的很大比例。
(三)但数理统计方法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原因是这些理论提出时正处于经济萧条期,另外,战争中,军品不允许事后检验,美国标准协会颁布了美国战时质量管理标准,使美国生产军品的公司得到巨额利润,于是战后被广为流传。
缺点:
1)专业能力要求较高。
2)属于事后管理,主要针对产品本身。
3)统计方法非常盛行,几乎发展到极端,造成误解“质量管理就是运用数理统计”,结果起了相反作用,既未充分发挥数理统计的作用,又影响发挥管理的功能。
四、**质量管理阶段(20世纪60~90年代)
时间:20世纪60年代~90年代。
特点:三全一多。(全员全过程**多种方法)
出现:
(1)科技的进步,高精尖产品的出现(如卫星、火箭、人造卫星)提出了可靠性要求,要求从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
(2)生活水平的提高,品种和质量要求提高;
(3)管理科学的发展,提倡“民主管理”,“参与管理”,调动人的积极性,促使质量管理提出了“自我控制”“无缺陷运动”等,超出了统计质量管理的范围。
60年代初,美国的费根堡姆和朱兰提出了“**质量管理”的概念。
主张
(1)数理统计方法和组织管理相结合;
(2)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
(3)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4)产品质量与成本结合起来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