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处在了一个一部分城市需要解决有无,一部分城市需要锦上添花的时代,那么在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城市化带来的地面硬化率,使我们城市水问题愈发严重。雨水未得到合理利用,使我们城市水生态尤其是以水文特征来体现的水生态变化尤为明显。据专家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地区它的水文径流、水文特征的变化率超过百分之十的话,对当地水文生态、环境资源就会产生影响,如果超过百分之三十的话,就会出现一种不可逆转的破坏。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的城市。这样的城市就像一个会呼吸的有机体,下雨时吸水蓄水,天旱时补水放水,能够更好地利用雨水。在海绵城市建设上,并非是我们率先“吃螃蟹”,世界上早已有了成功案例。
海绵城市建设实质上是对为了让现代城市生活更为美好。因而,城市本身需要转型,海绵城市便是重要手段。海绵城市不是大拆大建,出现问题要进行修补,城市哪个区段有问题,对其进行修补,使其成为“海绵”。城市灾害问题特别是城市内涝,一般需要经历两个阶段,首先是海绵功能发挥作用,其次是海绵已经饱和,那么再下雨就需要大排水系统。显然,海绵城市对大排水系统不是取代,而是一种补充。
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具备一定的雨洪调蓄、水源涵养、雨污净化等功能,这也是“海绵城市”构建的基础。对于关键性水过程而言,存在着相应的景观格局,这一格局通过土地和城市的规划与设计,终落实成为水生态基础设施。从水安全格局到水生态基础设施,它不仅仅维护了城市雨涝调蓄、水源保护和涵养、地下水回补、雨污净化、栖息地修复、土壤净化等重要的水生态过程,而且它是可以在空间上被科学辨识并落地操作的。所以,构建“海绵城市”即是建立相应的水生态基础设施,这也是集约的途径。
陶瓷透水砖是一种新型的环保型建筑材料,其抗压强度通常大于45Mpa。其独特的渗透性可以缓解地表径流造成的交通压力,同时可以通过雨水渗流补给地下水,缓解地下水大规模开采引起的地下水短缺。此外,因其生产工艺和施工技术既环保又经济,也可重复施工使用,从而减少城市建设中“三废”的产生与浪费,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理想道路材料。
海绵城市建设注重利用适宜当地的生态化设施,如植草沟、雨水花园、雨水塘、多功能调蓄水体等,这些设施可以与园林景观相结合,与城市绿地和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较低。这些设施还可以充分利用雨水资源,缓解城市径流污染和内涝风险,降低水环境污染巨额治理费用,减少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立足长远、日积月累的过程,从长远看,非但不会增加城市建设投资,反而会节省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