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是上海市辖区之一,地处上海市区西部市郊结合部。位于东经东经121°39’,北纬31°25’,区域面积55.53平方公里。东距铁路上海站3.2公里,东南距市中心人民广场5.1公里,西南距虹桥机场8.8公里。区境西、北和嘉定、宝山区相接,东、南和闸北、静安、长宁、闵行等区毗连。
普陀区是上海市西部的水陆交通要道。吴淞江(俗称苏州河)横贯全境,是西连太湖流域,东通黄浦江、长江的内河航道。19世纪末叶。中外商人凭藉吴淞江水运之便,纷纷在两岸兴建工厂,促进了境内经济的发展,逐步成为上海**的老工业区。
截至2015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28.80万人,其中户籍总人口89.47万人,外来人口34.35万人。以境内普陀路而得名,境内有苏州河横穿。
普陀区境内地势平坦,属河口滨海冲积平原。由于长江携带大量泥沙入海,不断淤积,海岸线逐渐东移,境内在唐代以前已经成陆。由于处于吴淞江下游主河道范围内,陆地的消长演变,又异于邻近区县。南北两岸支河密布,纵横交错,构成水网。
普陀区境域地貌属堆积地貌类型,为滨海平原的老滨海平原区。按地貌分类的形态及成因原则,区境微地貌可分为2个类型:一为老滨海平原,主要由长江携带入海的泥沙,经海潮相互作用积淤而成,约占区总面积的二分之一,海拔3.0—4.5米;二为吴淞江冲积平原,古代吴淞江河道宽阔,由于长期江海泥沙的交织沉积,河床逐渐浅窄,形成冲积平原,今区境吴淞江两岸1—1.5千米呈条带状的地域,均属这一冲积平原,约占区境总面积的一半,海拔3—4米。
境内大部分地面海拔3—4米,**地区在杨家桥一带和北新泾苗圃西部,海拔为4.0—4.5米,**地区在曹杨新村、沙洪浜和长风新村3街道地境接壤处,海拔在2.5米以下。地势北部略高于南部,西部略高于东部。由于境内长期大规模开采地下水,使吴淞江沿岸部分地区地面由海拔4米左右沉降到2.5—3米,高潮时,造成河水高于地面的现象,这是区域微地貌的一大变化特点。
普陀属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海洋型气候,常年温和湿润,冬暖夏凉,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1℃ ,最冷为1月份,平均温 度5.5℃ ,8月份**,月平均气温26.9℃,常年日照时数2150.7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113.5千卡/平方厘米,全年≥10℃活动积温5009.6℃,无霜期235天。年平均降雨量12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80%,属湿润或半湿润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