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基,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之一。喻皓《木径》云:“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见沈括《梦溪笔谈》。其明确将中国古代建筑分成三个主要分,即屋盖分、屋身分和台基分,无论在国内任何地方,任何时代,属于何种作用,规模无论细小或雄伟的建筑,皆具备此三分。台基的出现最初是功能的需要,是防洪、防涝、防潮的一种安全措施.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台基的式和大小主要在于表达房屋主人的身份和地位,成为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重要体现。先秦史籍中的台基谓之“堂”,《墨子》云:“尧堂,高三尺,土阶三等。’尹《礼记·礼器篇》曰:“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在宋代,台基被称做为“阶基”。古代台基大都用素土、灰土、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四周包一层用砖、石垒砌的座壁,也有仅用砖或石砌筑的台基。座壁的外观可做成平笔直的光滑表面、带壁柱的表面和石雕须弥座等式,石雕须弥座的等级和规格。在结构上,台基实际是一个块状基础,而不单纯是抬高地面的一个垫层,它保证了房屋不会产生不均匀的沉降。台基本身宽大,不仅是式上的需要,同时也符合力学原理。在建筑艺术上,台基表现得更为重要,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