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座,是带有雕刻花纹和脚浅的基座,即由多层叠涩组成的台座。所谓叠涩,即用砖或条石一层层向外垒砌挑出或向里一层层收进的做法。据说须弥座的名称来源于佛教,就是用须弥山来做佛像的基座。须弥山是佛教的圣山(相传指喜马拉雅山),拿这座山做佛座,才能显示出对佛的崇敬,故意后凡是比较**的建筑基座都采用须弥座式。明清以后须弥座运用广泛,无论在佛菩萨像、塔、幢、具、神龛、台子及其它尊贵建筑物上都使用须弥座。就是假山座、古玩座、花池座等,也时常用须弥座来承托。六朝时期,石雕须弥座的断面轮廓非常简单,在云岗北魏石窟中,可以看见它在中国的早期象,无论是佛像之座,还是塔座,线脚都很少,一般仅上下有几条水平线条,中间是束腰,如云岗第六窟、第九窟浮雕塔下的石雕须弥座和第八窟、十窟的佛像、龙门石窟古阳洞的佛座。此时石雕须弥座的座壁大多素面无饰,或仅有一些简单的莲瓣纹、卷草纹。这种简洁的风格一直到隋代仍非常普遍,现存的一些造像基座表现得很突出。大约到了唐代,石雕须弥座有了较大的变化,叠涩层增多,外轮廓变得复杂起来,壁间用小立柱分格,内镶壶门,装饰纹样渐渐多起来。例如天龙山石窟第九窟漫山佛之座、佛光寺后无垢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