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样的文章是会引起很大争议的,但是,这些年在许多的场合,这又是葡萄酒爱好者提问频率**的问题。
欧其诺原装葡萄酒
我正常的回答是:很难说哪个国家的葡萄酒**,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佳酿,也有便宜的日常餐酒,就算在法国,也有很多不堪入口的工业化产品,这些产品可能在智利葡萄酒的平均水平之下,即使拿出两个国家最**的葡萄酒来进行比较,我们也很难令人信服地去证明啸鹰与帕图斯孰优孰劣?就我个人的口感与情感而言,我喜欢哈兰多过拉菲。
话虽如此,可是每次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浮现的,还是法国和意大利。
这些年我一直坚持到源头去学习葡萄酒,而这个源头,对于我来说就是法国和意大利,我每年都会去,每次去除了增加自己的见识,实际上对葡萄酒的感情也会进一步的加深,我拜访庄主,跟酿酒师交流,目的是培养自己面对一款葡萄酒的时候,能够使用跟他们同样的思维方式,学习使用跟他们同样的描述语言,也就是说,我的目标是训练出跟庄主和酿酒师一致的“口感”。
五年前,我跟团去加州的纳帕和索诺玛考察酒庄,由于当时我公司还没有美国葡萄酒,我是带着采购意向去的,可是一家一家的喝下去,总觉得酒庄的报价太高,始终没有下决心购买,有**,酒庄的销售经理很认真的问我:”凌先生,同样价格的葡萄酒,我认为我们的质量要比法国葡萄酒高很多,为什么你们不选购呢?”
我的心里咯噔一下,本来是要向她表达,我们之所以不购买美国葡萄酒,是因为性价比没有法国酒高,但是给她先提出来,立马明白大家的思维方式和出发点是不同的,从美国人的口感来说,她认为本庄的性价比高于法国酒是无可非议的,而我的所谓口感,实际上是法国和意大利人的口感。
当时我的结论是:自己多年跑酒庄锻炼出来的口感是隐含着法国和意大利情结的,实际上并不客观,于是暗地里立下了决心,一定要不分国家,不分产区,不分品种,训练自己有一个客观的口感,然后再去评价全世界的葡萄酒。
五年过去了,我却发现自己很难排除对某个产区或者某个品种的情感,甚至有些酒闻了就不想喝,喝了心里也会不舒服,而这些酒并不是便宜酒,我能自欺欺人的去说这些酒很好吗?
我一直想训炼自己有一个客观的口感去评判葡萄酒,坦率地说,品尝经验的积累过程也是情感积累的过程,嗅觉和味蕾会越来越敏锐,感觉也会越来越细腻,而偏好也越来越鲜明,因此也觉得自己很难客观地去评价那些自己不喜欢的葡萄酒。
我相信许多的葡萄酒爱好者也跟我有同样的经历,也就是说,我们很难建立一个客观的标准,去评估什么是世界上**的葡萄酒?
同样是赤霞珠,美国人可能会选择啸鹰,法国人会选择拉菲,而意大利人可能是西施佳雅。至于产区,对我来说,波尔多和超级托斯卡纳没有高低之分,但美国人肯定会选择纳帕。
那么,世界**的葡萄酒大师们能否提供客观的标准呢?比如说罗伯特·帕克的分数,其影响力是举世**的,我们能否根据葡萄酒评分的高低,去寻找世界**的葡萄酒呢?
我想,答案也是否定的。
同一个酒庄,同一个牌子的葡萄酒不同年份的评分是有参考价值的,比如说正牌的拉菲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帕克网站给的评分:2000年是98+,1999年是95,2001年是94,因此2000年的价格是其相邻的两个年份的两倍以上,而在实际的品尝中,我们地界也能够感受到2000年的拉菲的确比其他两个年份雄壮典雅,有更伟大的陈年能力。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说,对于同一个牌子的葡萄酒,评分有**的意义,比如说1982年的拉菲正牌是满分的年份,价格也比相邻的两个年份要高三倍以上,在实际的品尝中,由于经过漫长的岁月,每一瓶酒的状况都不一样,分数的参考作用只能说是相对的啦!如果是要我自己掏钱买来喝的话,我宁愿选择1981年的。
同一产区,不同酒庄,不同牌子的葡萄酒,评分的参考作用就更有限了,撇开那些我们不熟悉,或者帕克不熟悉的产区不说,还是以帕克最擅长的波尔多的评分为例,2013年的一级庄拉菲正牌评分87-89,同年的五级庄克拉米龙庄Clerc Milon(也称双公仔)也是87-89,但价格相差近十倍,试问,其质量会是一样的吗?这样的评分能给什么参考作用呢?
至于不同产区,不同酒庄,不同牌子的葡萄酒,评分往往就会更令人莫名其妙了,还是以正牌拉菲为例,2012年的评分是91,恰好我经常喝的西班牙西加雷斯产区的**穆苏Museum,2012年的评分也是91,如果按报关后的价格计算,两者价格的差异在10倍以上,分数虽然一样,但以我的口感来说,那完全不是同一档次的葡萄酒。
所以,伟大帕克的评分体系,也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客观的标准。
如果标准是相对的,那么哪个国家的葡萄酒**?只能说,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答案。
今年在世界上**的酒展Vinitaly上,意大利总理马泰奥·伦齐 Matteo Renzi在演讲中公开地指出:“意大利葡萄酒就要比法国的好!”这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但是这场争论永远也不可能得出结论,因为并没有统一的客观标准。
**要补充的是情感对口感的影响,上文中我提到:我喜欢哈兰多过拉菲,是因为十多年前我刚刚入门学习葡萄酒,有一次去香港拜访黄慕德先生,在他的洗手间里面看到一个空瓶子,觉得酒标很好看,就请教是什么葡萄酒?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在他到深圳回访的时候,带来一瓶,开了一起喝,那是我当年喝过的**的葡萄酒,没有之一,香气及口感都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之后又有几次机会喝到这款葡萄酒,而每次脑海里都会浮现黄先生当年的深情厚谊,自然别有一番滋味,是无可替代的,那就是美国纳帕的哈兰Harlan Esta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