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钢筋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
1.1 混凝土干缩裂缝
干缩裂缝常常多出现在混凝土养护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或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一周左右。水泥砂浆中水分蒸发会产生干缩,且这种收缩是不可逆的。干缩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内外水分蒸发程度不同而引起变形不同的结果。材料缺陷也容易引起混凝土表面干缩裂缝。
1.2 混凝土塑性收缩裂缝
塑性收缩是指混凝土在凝结之前,表面因失水较快而产生的收缩。塑性收缩裂缝一般在干热或大风天气出现,裂缝多呈中间宽两端细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的状态。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混凝土在终凝前几乎没有强度或强度很小,或者混凝土刚刚终凝而强度很小时,受高温或较大风力的影响,表面失水过快,造成毛细管中产生较大的负压而使混凝土体积急剧收缩,而此时混凝土的强度又无法抵抗其本身收缩,因此产生龟裂。影响混凝土塑性收缩开裂的主要因素有水灰比、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环境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等。
1.3 地基变形、沉陷引起的裂缝
这类裂缝的产生是由于结构物地基土质松软,或回填土不实造成不均匀沉降;或者因为模板刚度不足,模板支撑间距过大或支撑底部松动等,特别是在冬季,模板支撑在冻土上,冻土化冻后产生不均匀沉降,致使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此类裂缝多为深进或贯穿性裂缝,其走向与沉陷情况有关,较大的沉陷裂缝往往有一定的错位,裂缝宽度往往与沉降量成正比关系。地基变形稳定之后,沉陷裂缝也基本趋于稳定。
2 混凝土裂缝预防方法
2.1 控制混凝土使用材料和温升
(1)选用水化热低的水泥。水化热是水泥熟料水化放出的热量。为使混凝土减少升温,可以在满足设计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减少水泥用量,尽量选用中低热水泥。一般工程可选用矿渣水泥或粉煤灰水泥。
(2)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强度。据试验数据表明,每立方米的混凝土水泥用量,每增减10千克,混凝土温度受水化热影响相应升降1℃。因此根据结构实际情况,对结构的刚度和强度进行复算并取得设计和质检部门的认可后,可用f45、f60或f90替代f28作为混凝土设计强度,这样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会
(3)减少40—70千克/立方米,相应的水化热温升也减少4℃—7℃。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主要是从配合比设计入手,并通过试验证明28天之后混凝土强度能继续增长。到预计的时间能达到或超过设计强度。
(4)掺入减水剂和微膨胀剂。掺加一定数量的减水剂或缓凝剂,可以减少水泥用量,改善和易性,推迟水化热的峰值期。而掺入适量的微膨胀剂或膨胀水泥,也可以减少混凝土的温度应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