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原本是要鼓励节能,但在利益诱惑面前,不排除有个别企业虚报节能量,骗取国家财政奖励,这就背离了政策出台的初衷,也会导致产业走上歧途。”原中国节能企业联合会会长、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顾问沈龙海曾向《中国电力报》记者表示过他的担忧,如今,这一担心已经发生。
6月21日,审计署发布5044个能源节约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类三个款级科目资金审计结果。审计发现,有348个项目单位挤占挪用、虚报冒领资金16.17亿元,占延伸审计资金额的2.6%。
节能蛋糕的诱惑
事实上,个别节能企业“骗补”只是环保产业“跑偏”的冰山一角。近年来,我国环保产业问题频发,数据造假、恶性竞争、质量不过关、面子工程等现象屡遭诟病,加之随着大批的资本和从业者涌入,产业竞争加速与整合加剧,我国环保产业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
根据《“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和《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数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到4.5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左右。将建立起***的环保服务体系,总体环保服务业产值超过5000亿元。
“未来5年,在上述两项规划提出的相应指标下,在***减排的背景下,以及刺激经济发展的需要,节能技术和节能产业有望获得高速发展。”节能环保行业分析师宋亮表示。
据测算,到2015年我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潜力超过4亿吨标准煤,将带动上万亿元投资;节能服务业总产值将**3000亿元;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市场空间巨大;城镇污水垃圾、脱硫脱硝设施建设投资将超过8000亿元。总体而言,节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环保产业等三大产业将是今后的重点发展领域。
“政策利好不断,资金争相进入,需求大幅提升,现在整个节能环保行业很火。”一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电力报》记者,但与此同时,入行门槛低,价格扭曲,投标乱相丛生等现象随之产生。
由于直接受益人无法评估环保公共品的质量,使得环保企业无法通过拼技术、拼质量、拼服务等进行正向竞争。同时由于监测体系落后、排污权交易体系和市场发育迟缓、环境价格的扭曲,企业的服务无法形成良好的商业模式,难以实现服务溢价。这直接导致各方消极应对,出现了低价低质,“重建设轻运营”的恶性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