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穿越回古代喝茶,那你会选择哪个朝代呢?
很多人**反应可能会是:唐宋。
的确,**风雅的唐宋,确实是无数爱茶人的心之所向,但是卓老师可能会选择明朝。
因为从那个时候开始,喝茶变成了一件简单的事儿。这都得感谢一个人,那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是草根农民出身,崇尚简约朴素,自然不喜欢唐宋那一套花里胡哨的制茶方式,所以一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利就废团改散,鼓励广大的人民群众做散茶。
不知道是老百姓大力响应国家号召呢,还是煎茶点茶那一套确实太过于哗众取宠,散茶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主流,喝茶的方式也删繁就简。
明朝的喝茶方式分两种:撮泡法和壶泡法。它们和现在的泡茶和煮茶差不多,把茶叶直接放到茶器里面,泡着就能喝。不需要烤、碾、磨等数十道工序,省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
这是中国茶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改革。
从明朝开始,喝茶不再是高不可攀的**活动,而是平民百姓也能触手可得的风雅。茶真正地作为一种饮料,飞入到了寻常百姓家。
喝茶步骤的简化让大众对喝茶的需求也是猛涨。
百姓们下了班就可以到街头巷尾的茶馆(也叫茶肆、茶坊)喝上一杯茶了。茶馆里面呢还会卖点瓜子蜜饯等等,大家边喝边聊,打工赚钱和享受生活,谁都没耽误。而文人雅士们呢,讲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比起喝茶,他们更在意喝茶的环境。**是在户外,寻一处秘境之地,或者是一方雅致的茶室,焚香静饮,静静地享受茶带来的快乐。在明代,喝茶既可以很高雅,也可以很接地气,这才是真正属于茶的黄金时代。
紫砂壶也顺势被推为“茶具之首”。文震亨(文徵明曾孙)更是在《长物志》中表明了时代的观点: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此时的东南沿海一带,梨式壶正流行。“梨式壶,壶式之一,始于元代,流行于明代,因形状似梨而得名”。
流行到什么程度呢?手中无梨式,难以言茗事。就像你一旦拥有了限量款冰墩墩、玲娜贝儿,就能在小圈子里化被动为主动,若是没有一把紫砂梨式壶,那文人雅士圈可就没法带你玩儿了。
凭什么就它能成为网红壶?因为它击中了主流消费群体的痛点,而且稳准狠。
“壶宜小不宜大”,梨式壶通常都在100毫升左右,200毫升以内,正全了喝茶一人得神的韵致。
壶口较大,壶腹饱满,整体呈现上收下放的形式。圆圆的拱盖可以很好地提香,非常适合泡单枞这类高香型的茶叶,正契合了潮汕地区的人民群众嗜饮工夫茶的偏好。
壶小即凝香聚气,容易掌控茶汤。下至黄口小儿,上至八十老者,他们都能熟练使用,初习茶者更是**拿来练手。卓老师认为,这也是梨形壶如此流行的**原因,老少咸宜、雅俗共赏。
在正统的梨形壶基础上,又演变出了两种壶型,而且都单独拥有响亮的名字。瘦高的梨形壶叫思亭壶(清初制壶高手陆思亭作),敦厚的称为君德壶(明朝壶工张君德作)。
以创制者名字命名的紫砂壶,它俩属典型代表。
梨式壶多以红泥为制作原料。
因地制宜,潮汕地区生产的手拉壶多采用本地的红泥,而宜兴地区生产的紫砂壶,多用本地原矿紫砂,其中小红泥、朱泥、大红袍烧制后的色泽效果活泼艳丽,尤其被众多壶友所钟爱。
当然这几种紫砂泥料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异,小红泥和朱泥都是红中带橘,大红袍是深红鲜亮,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更比一个红。
宜兴紫砂壶作为现代文青、茶客们几案常设的雅玩,自然是要以传统破传统,玩出文人的浪漫、文人的气质、文人的才情与修养。
宜兴紫砂名家周海英,**工艺美术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国画院副院长。凭着自身的天赋、技艺、学养、不拘章法地设计了此款气韵新奇的梨形紫砂壶。
清风入怀,兰石相依。这等四两拨千斤的刻绘工法,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在朱泥壶上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效果。因为朱泥足够惊艳,不等我们对她的灵魂感兴趣,就已被她的颜值迷了眼。
段泥则不同,虽惊艳不足但历久弥新。
它起初的质感如同江南的乡野村妇,纵使不懂礼教也一片澄明,绝不似塞外蛮夷那般不可驯化。假以时日的耐心滋养,隐于胎体之内的颗粒油性被激发,斑斓迷离的质感冲破枷锁,一众庸脂俗粉便浑然失色。
玩紫砂壶的**乐趣,便是在这养成过程中获得的满足与成就。
本内容来源于卓易紫砂街- 宜兴紫砂壶 https://www.zishajie.com/zixun/zsjlxh.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资讯来源:https://www.zishajie.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