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是私家车横行的时代,多到每天都要面临堵车,如何在车流中快速行驶,需要一个智能的导航系统,提示驾驶员们哪条道路上行驶了多少车辆,来辅助安全驾驶,了解周边交通情况。
这样的一套导航系统背后包含了无数科技结晶,是从人造导航卫星到GPS定位模块相互协作的成果。说起GPS模块的工作原理话就长了。
GPS模块要从1978年发射升空开始,到1994年1.3万英尺高空的24颗GPS卫星,再到我国北斗定位系统组网成功。定位卫星同步轨道,相对地球自转运动,每天绕地球两次,搭载原子钟等设备,不断向地面传输信息,报告伪随机码、星历、年鉴等数据。
定位卫星的工作时间长,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GPS卫星,定位导航能力有强有弱,体型大小也各有不同,能定位的GPS模块设备也略有不同。
GPS模块接收卫星相互,捕捉到达、飞行、位置等信息,计算出车辆、导航仪、手机GPS等设备的位置。当安装GPS模块设备的车辆行驶时,还会计算行驶速度、行驶方向,只是这个数据可能不会和实际里程完全同步,由于卫星信号需要穿过大气层、电离层,经过40-600英里高空,会产生一定延迟。
通常定位信息的确定,需要至少三个GPS信号,第四个信号用来计算高度,车辆导航一般需要三个信号即可,当然接收到的卫星信号数量越多,定位就会越精确。
车辆导航依靠视觉雷达和三维地图来定位,判断车辆方位及可能出现的危险,这对精准定位提出了要求,要精确到厘米级别,这点早已实现了,并且已经在开发自动驾驶技术,利用相关视觉辅助系统,通过定位车道标记来跟踪汽车的位置。
在风霜雨雪等恶劣天气下,GPS定位模块判断出车道偏离警示系统的表现能力,并及时提醒车主,同时辅助视觉系统,避免因雨雪覆盖造成车道标线不清晰而造成行驶问题,帮助保持汽车在车道中央行驶。
GPS模块的体积虽不大,发挥的功能却很关键,在实现智慧交通的规划中,定位导航也需要多次重复使用。
资讯来源:聚英电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