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垃圾分类的规划可追溯至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当时即提出城市生活垃圾应逐步做到分类收集、贮存、运输和处置。2000年我国选取北京、上海等8个城市作为垃圾分类回收试点,首先实行废纸及废塑料分类回收,试点城市针对各自情况均提出具体计划,然而此前数轮垃圾分类尝试均以宣传教育为主,整体收效甚微,前端错误分类及后端先分后混现象严重。
固废法修订草案提请人大审议,法律约束保障政策执行
2019年6月,住建部、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提出:今年(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底,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其他地级城市实现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到2022年,各地级城市至少有1个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2025年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新修订的固废法提出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加强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加强固废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新版固废法的出台将带动行业良性发展。垃圾分类从重视变成了法律约束。
产业政策引导,强制分类时代来临
2019年7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正式施行。条例规定“个人将有害垃圾与可回收物、湿垃圾、干垃圾混合投放,或者将湿垃圾与可回收物、干垃圾混合投放的,由城管执法部门责令立即改正;拒不改正的,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从上海的实践来看,仅 7 月 1 日当天,城管就开出了 623 张整改单。同时北京、深圳等地也在陆续推动中。
垃圾分类将推动整个固废产业链协同发展
垃圾分类由“鼓励”转向“强制”将推动固废全产业链的变革与发展,对于前端制造、中端收运、后端处置企业都将产生积极影响。从前端来看,垃圾分类的强制推进有利于提升资源的回收率,利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的发展。从运输端来看,不同于以往的混装混匀,现行准则要求生活垃圾投放、分类运输,严禁先分后混,这意味着大部分城市现行环卫车辆难以满足分类要求,环卫车辆需求有望提升。从末端处理来看,垃圾分类源头减量短期内可能导致垃圾焚烧需求量的降低,产能利用率出现下滑,但焚烧质量的提高有望拉动焚烧产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
垃圾分类带动环卫、厨余等固废处置设备需求的爆发式增长
垃圾分类**开展后,我国将一改过去混装混运的局面,生活垃圾将实现分类运送。由于湿垃圾含水量高以及有害垃圾危害性高的特点,这两类垃圾将需专用车进行运送,根据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的调研数据显示,我国生活垃圾中有害垃圾占比约为1%。考虑回收率问题,假设我国湿垃圾占比为20%,有害垃圾占比为1%。湿垃圾专用车运载能力为6.8万吨,平均售价30万,有害垃圾专用车运载能力6万吨,平均售价30万。则新增垃圾运输车市场空间约为53.38亿,环卫设备空间需求大。
据测算,我国地级及以上城镇人口数约为4.83亿;我国厨余垃圾占比约为50%-60% ,考虑到回收率问题,假设我国餐厨垃圾回收比例为20%,则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日均垃圾产量约为10.93万吨/天。目前截止2018年底共有0.59万吨/日的厨余垃圾处理产能,因此,新增产能约为10.34万吨/天。假设吨垃圾投资额35万/吨,则新增厨余垃圾建设空间为362.04亿;2)假设厨余垃圾收运及处置价格为200元/吨,则新增厨余垃圾运营空间约为75.51亿。厨余垃圾处置+运营市场空间将达到437亿。
固废处理设备出现在垃圾分类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各个环节,比如用于垃圾收集和转运的环卫车,用于干湿垃圾分离的餐厨垃圾处理设备,用于垃圾焚烧的炉排和尾气处理设备,用于水处理污泥处理的脱泥机,用于卫生填埋的压实机等,不同环节、不同工艺路线选择的设备差别较大,但随着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的逐年升高,对固废处置设备的需求量将维持高速增长,固废领域将迎来发展新机遇。
资讯来源: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