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特别是大型工业企业中约70%是将设备管理系统作为企业内部相对独立的信息化系统进行建立和运行的,并且在设备管理系统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符合中国企业实际和设备管理模式的
设备管理系统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中国企业的设备管理系统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主要脱胎于设备管理和设备工程技术的主要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即利用计算机技术强大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能力,融合信息技术在管理领域应用的先进方法和手段,如业务流程动态管理技术、维修软件包技术、联机事务处理技术、计划预警与报告技术、电子商务技术、数据分析技术、报表处理技术等,使这些信息技术成为改善传统管理方法的技术基础,同时拓展设备资产管理的视野和范畴。
1.建立以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为指导的设备资产基础管理体系
设备资产基础管理体系是设备管理基础的日常性工作,其管理内容包括设备采购及商务管理、设备资产管理、设备变动管理、设备资产报表统计等。在设备管理系统中,这些基础管理是通过以下工作实现的:①建立标准的设备资产信息结构,使设备、运行、维修、备件管理工作一体化;②以设备部位为数据对象建立完整的设备技术、管理、作业标准信息库或知识库;③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模型设计以及开放的设备资产树设计;④建立设备管理KPI评价与分析体系;⑤通过设备资产周期费用的采集与分析,定量地评价和分析设备资产的经济价值表现、运行性能、管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为设备维修、改造与更新决策提供支持;⑥自动集成有关一台设备的采购、安装、运行、变动、折旧、维修、保养、润滑、报废等全程管理数据记录,形成包含动态数据在内的完整的设备管理技术档案。
2.建立以点检和故障分析为核心的设备运行预警体系
中国企业设备管理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以管理替代检修,且逐步由预防维修、在线检修替代事后维修。这就要求将设备运行管理的重点放在提早发现隐患、在使用中对隐患整改、对故障进行预测分析等上面。所以建立以点检和故障分析为核心的设备运行预警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设备管理系统可通过运行记录、停机记录、点检、完好检查、定期检查、精度检验、故障记录、事故记录、状态监测、保养及润滑等常规管理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记录设备以往的状况并准确监控设备的当前运行状况,通过MTBF与MTTR的动态计算,分析设备运行的可靠性与经济性,为制定合理的维修与维护策略,提供量化依据。
设备运行预警体系的建立主要通过如下技术方法实现:①设备运行与停机的数据采集和处理;②建立故障信息库和与故障分析模型;③对点检及各类预防性维护进行受控管理;④对设备进行可靠性评价;⑤利用状态监测技术(包含振动分析、油液分析、红外分析、超声波分析等)采集与处理设备状态数据并进行状态识别等。
3.建立以标准化维修和预防维修为主的现代维修管理体系
受行业、习惯、企业性质和工艺技术特点的影响,中国企业的维修方式具有多样化特点,且维修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如何通过实施设备管理系统推进维修的标准化管理和建立与企业相适应的维修管理体系,是设备管理系统设计和实施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对此,中国企业一般的解决方法是,建立维修技术标准和维修项目标准信息库,以推进标准化维修和维修作业的规范化;其次,按照分类分级的管理方法,根据设备分类和分级管理的设置。不同类型的设备采用不同的维修方式。
(1)设备分类标准:一般从设备与生产的关系、设备与产品质量稳定性关系、设备的价值、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及环保危害性、设备的维修性(修理复杂程度、故障频次、备件供应状况)等方面,将设备进行管理分类。如将设备分为A、B、C三类。A类设备:主要生产设备、对生产有重要影响的辅助生产设备,包括关键设备、重点设备、精大稀设备、主要动力设备、主要生产控制设备、具有安全和环境危害性的设备等;B类设备:辅助生产线和主要生产线的辅助设备;C类设备:一般设备或简单设备。在设计设备管理系统时,根据以上分类标准,对设备逐一进行评价、确定其所属的分类。编列设备管理分类清单,并按分类分级管理原则确定各类设备的管理责任人与维修方式。
(2)以设备分类作为维修管理分类的依据,不同类设备的维修方式不同。如在冶金企业,通常情况下,A类设备采取点检定修和预防维修(PM)相结合、辅以可靠性维修(RCM)的管理模式;B类设备采取以预防维修为主,辅以预知维修(PDM)和事后维修(BM)的管理模式;C类设备采取事后维修或故障维修的管理模式。
(3)维修的标准化管理:通常情况下,中国企业在设备管理系统中非常重视维修标准的建立,除了维修技术标准、维修作业标准外,一般也将故障信息标准、点检作业标准、给油脂作业标准、保养作业标准等同时纳入设备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形成支持维修、维护和检查的系统化管理标准,以保障维修维护的规范性作业和作业质量。
(4)维修程序包的建立:维修程序包是在**检修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即将一次**的检修实践活动所具有的内容和知识进行标准化工作,按维修项目标准库的要求,将维修实践分解为若干维修单元,作为企业认可的维修项目给予一个法定的维修项目代码,此时它将成为企业的检修标准,而完成企业维修经验、维修实践到知识的转化。
如果一个维修实践经标准化后,成为企业的维修项目和维修标准,任何需要维修的设备中,需要进行该项目维修时,其维修内容基准、技术基准和作业基准,就是明确的,并以企业标准的方式存在于信息系统中。凡是维修项目中包含维修时问周期的,这些项目同时也是预防维修项目或定修项目。
此外,设备管理系统还提供合理维修周期分析模型、维修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维修决策分析模型等。支持根据维修项目的优先级别排列人力资源计划,并结合企业生产进程计划,给出维修任务的时间规划,据此计算分析各维修项目需要的备件及其备件补库计划和紧急采购计划、资金费用计划、维修工具计划等,实现维修资源的优化利用。
4.建立实现备件合理库存与合理采购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努力降低备件库存,是中国企业长期以来追求的管理目标之一。而**地控制备件采购计划,实现满足正常需要条件下的最小采购量,才能逐步降低库存,所以,对库存的控制应建立在合理采购计划的基础上。而控制库存的两个相辅相承的手段是:合理库存评价与合理采购计划确定,这也是设备管理系统对备件实行信息化管理的两个基本出发点。因此,以追求合理库存为目标,在设备管理系统系统中,建立库存预警、合理储备评价、供货周期分析、备件需求平衡分析等分析模型,并提供库存评价的自学习功能,就成为设备管理系统的重要功能。在此基础上,企业可根据维修任务计划和合理储备及预警,自动生成或编制采购计划和补库计划,并支持对计划的合并、拆分、终止操作,进行统一、定时、规范、合理的计划编制与平衡处理,通过严格控制采购计划达到对备件库存控制的目标。了解更多相关信息,拨打010-51246210 010-81059968进行咨询。乾元坤和科技编辑。http://www.qykh2009.com/prodetail_15.html
资讯来源:
乾元坤和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