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清于春,明于心”
高三7班 叶鹏
提及春,大家都会想到垂下绿丝碧绦的柳枝,也会想到雨后春笋的节节高升,那是一种充满活力的繁盛之景;而古代的文人墨客之所以流芳百世,是因为他们比我们多一层情感—于春下之清明时节感时伤春而留下千古名句。
不能否认春是冬后万籁俱寂的聆响,唤醒自然之力,但春也能让我们有一种伤怀的悲怆之感,暮春时节,花开已败,千树万树的桃花似乎于弹指一瞬间便消逝不见,这便派生出清明—一个感时伤春,祭奠亡灵的节日。
早于古时,王羲之与众多才子会于兰亭流觞曲水,永古怀今便是于暮春之时,这时有春天春意勃发的晴朗,也有怀念留惜的悲怆,更写下“不能不以之兴怀”的惆怅之感,他的游春与清明是分不开的。再说清明的由来也与春密不可分。相传于春秋时代,介子推因不愿下山为政,纵便放火烧山仍意志坚定的守在山头勇敢面临死亡,后人为祭奠他,便在这几日不许生火来向他以示敬意,恰逢此时也是暮春时节。我们扫墓时的肃然起敬,是否也有对他的一种崇敬之情?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无论我们之前心中有多纷乱与嘈杂,在这样一种环境中也会变得有心如止水般的禅意与处世不惊,这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便是春的力量。又因为人们在这时有此心境故便清明一节从此流传下来成为传统习俗。俗话说扫地扫地,扫心地。人们将心中的躁动扫出去,用真心的敬意于暮春背景下以表对故人的敬意,这样是“清于春而明于心”。
每个人对春的感受都不一样,所以在扫墓时的心境也不一样,回过头来看杜牧于清明时候不也是寄情于杏花村吗?但无论以何心境,如同于丹所说:“在一个过分热闹和喧嚣的时代给自己留几天寂寞,并且能够珍惜现在所拥有,能问心无愧于已故之人便可做到:清于春而明于心。”本来摘自一生范文网http://www.onesheng.cn(**范文网站)!
资讯来源:
一生范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