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西方公益事业发展的百年历程,中国虽只是小字辈,但蹒跚起步的公益慈善事业见风疾长,踏上了一个突飞猛进的成长历程。今天叮当尚学就跟大家聊聊中国互联网公益发展史。
数说互联网公益
中国公益缘起于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成立,1999年《公益事业捐赠法》颁布实施。截至2004年底,中国慈善机构获得捐助总额约50亿元人民币,到2007年,我国社会捐赠总额就**200亿,到2008年,由于南方冰雪灾、汶川地震等重大事件的发生,全国的公益慈善捐赠总量达到1070亿元,成为中国慈善史上一座里程碑,开始引发全民对公益慈善行业的关注与参与。
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褪去,公益慈善行业所接受的捐赠额没有大幅提升,但社会公益慈善已吸引了国人眼球,成为热点话题。更多富人参与到公益慈善的行动中来,从陈光标倡导的“裸捐”到王健林的10亿捐赠,再到曹德旺父子股权捐赠成立慈善基金会,富豪们的公益慈善行为在2010年变得强烈起来。
截至2015年,中国**平台总量已达211个。根据中国慈善联合会2016年发布的《2015年度慈善捐助报告》,2015年新浪微公益、腾讯公益、蚂蚁金服公益、淘宝公益等四家平台共筹款9.66亿元。
互联网公益重大事件概述
互联网公益的真正兴起笔者认为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拉开了中国全民网络募捐的序幕,零星的网络募捐平台相继出现。通过微博发起的公益筹款项目,成为中国公益筹款新亮点。
2011年被视为“草根公益”的元年。从“微博打拐”到“免费午餐”,到2014年关注罕见病“渐冻人”“冰桶挑战”运动都是“草根公益”时代的典型事件。
2012年前后电子支付平台和手机移动端将整个互联网公益推上了“快车道”,互联网募捐自此一路高歌,许多网络募捐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2015年腾讯**发起的99公益日,阿里的95公益周、公益3小时、“公益宝贝”、捐步等互性极强的场景公益产品也一同涌入公益圈。
在叮当尚学看来真正将这股“浪潮”推向高峰的是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的崛起。将公益从富人、权力机构手中,通过互联网转变成了平民慈善、人人公益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景。
本文源自:www.vddsx.com
资讯来源:叮当尚学 www.vddsx.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