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后市场服务渠道模式一直较为传统,沿着“厂商-经销商-批发商-单店-消费者”的环节,消费者为此支付了太多额外费用。
虽有“厂商-合作加盟店”模式的应用,然而在产品为上、销售为上的大背景下,这一模式并没有使终端店淤积的大量问题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从本质上讲,这是一个利益分配的问题。利益限制不能让服务落地,尤其是传统的经销模式,层层盘剥,没有任何一方愿意或敢于去承担诸如技能培训、营销治理、团队建设方面的问题,而往往我们接触到的终端店面是依靠店老板的一己之力,慢慢摸索,或许能从手工作坊,慢慢变为像样的几间门面,但依然面临多重问题。
大多数店面与消费者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更多的是依靠人情关系的磨合,而很少一部分才是通过老板的主导而通过标准的服务来打动消费者。到目前为止,这仍旧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总之,上述现象的产生与长期以来行业发展失衡的状况相联系。而如今,中国汽车服务业庞大的市场在缺乏酝酿之际就已经扑面而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这个市场由青涩被瞬间催熟,尽管其内部构造亟需优化。
所以,直到今天为止,一系列问题仍在不时发挥“作用”,从机制到人员,显示的是欲速则不达的无奈状况。虽然,业内有识之士已经站出来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并且通过行业协会等组织去推动这一发展进程,但遗留问题淤积太多,仍旧缺少**的力量和模式。
尽管每一次行业法规呼之欲出,但往往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不得不推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