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应用PDM不是一句空话,而要拿出具体措施。
笔者建议按四个阶段来进行PDM系统的深度应用。四个阶段依次为:标准化、各类数据的电子化、流程应用、系统集成。
**阶段,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工作贯穿于整个信息化的过程,本阶段的目标是对大量不同类型的工作载体在后续电子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标示和命名进行科学严谨的规范。
要在PDM系统进行流程管理,要对流程管理的各类对象进行分类。要对设计、工艺、工装、制造、检验、计量、档案等各类型数据进行工程化应用的命名和标示。
接着这些数据进入PDM系统就会**推动标准化类工作的**启动。由于要严格贯彻标准,设计、工艺、工装、制造、检验、计量、档案部门都要进入系统,进行日常工作。这必将会带动对网络、硬件、软件缺乏等问题的解决。要以关注流程、关注细节为核心进行流程精简,设计、工艺、工装、制造、检验、计量、档案等部门都可以用最简单、最常见的流程为切入点进行应用,逐步脱离纸质类型的单、证、卡、表。从逐步实现一两张卡片的电子化开始,最终实现由点到线再到面的**电子化应用,稳步推进各部门实现统一的工作平台、统一的工作模板、统一的工作模式。
本阶段的工作模式是梳理、确定在PDM系统中要管理的数据类型(例如:设计模型、设计图纸、工艺卡片、计量申请单等等)、流程类型(例如:设计图纸的审批流程、工艺规程的审批流程、专用工艺装备申请的审批流程)以及标示和命名方法,甚至应规定某种数据应由哪些数据集来表达,数据集排列的顺序,使用哪种应用软件创建和编辑某种类型的数据集。
这项工作看似简单但极为重要,建议在这项工作上多下功夫。可按列表的方式将具体的数据类型、流程进行罗列。在列表中对各类型数据和流程进行分类时要注意考虑分类的“粒度”,即分到多细才能满足企业在日常工作中的需要。
第二阶段,各类数据的电子化:
本阶段的目标是实现全部数据均按项目/项目版本/数据集即:ITEM/ITEM REVISION/DATASET的方式进行电子化,将有利于数据的重复利用。对大量进入PDM系统的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电子化工作的过程,应将所有相关单位和相关人员的工作平台从个人独立的电脑转向统一的PDM,日常工作所产生和使用的数据逐渐在PDM中创建和使用。由于电子化的工作量比较大,本阶段的工作模式可以按各相关单位和循序渐进的方式由少到多,最终实现所有数据的电子化。
第三阶段,流程应用:
本阶段的目标是将电子化的各类型数据通过在PDM系统中定制的审批流程进行审批。这是正式应用PDM系统进行日常工作的开始,以审批流程的正常应用为最明显的标志,要正常应用流程,应保证四个要素,即①各类型数据模板、②各类型数据命名、③各部门、每个应用人员角色及相应权限、④流程设置都正常,当上述四个要素均正常时,审批流程才是正常的。
本阶段可能会出现两大类问题。**类问题:利用PDM系统的工作模式与现时工作模式存在差异甚至差异较大,这需要企业的相关业务决策部门作出合理的规定,使用人员应缩短适应周期;第二类问题:原先经过梳理的标准规范和流程由于种种不可预见的原因需要进行第二次调整,都需要及时进行调整,以满足应用需要,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也要有变通的方法,绝不能因为点上的问题影响到刚刚开始运行的整个系统,否则很容易让系统的使用人员丧失信心,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有必要,可从最简单的审批流程入手,以顺利走完某一审批流程为标志,随后进行逐一推进。
第四阶段,系统集成:
本阶段的目标是形成以PDM为主线和核心的系统集成。加强集成接口程序的开发,使原有系统的数据能被**化的重复利用,要根据企业发展的要求和企业其他应用系统的实际需要进行实用的、**的集成建设和应用。
集成前期应进行详细的调研,以十分清晰的方式梳理出PDM系统能够提供的信息和其他系统需要的信息。建议以列表方式将其他系统的需求和PDM系统的提供进行罗列,这将有利于梳理工作的进行。
本阶段的工作模式是抓好三个重点:①**化地开发PDM表单,使用结构化信息表进行数据传递与共享;②**化地考虑保持原各系统的独立性;③**化地开发独立接口程序,使其为信息接收方提供便利,充分发挥工具软件和管理软件的各自优势。
通过以上四个阶段,就会水到渠成般的深化制造型企业的信息化。制造型企业将实现日常工作的电子化、数字化、无纸化,使信息化在制造型企业真正实现,信息化的活力和能量会使其潜在的经济效益显性化,促成企业经济效益的**化。
更多资讯详情:中国数字化企业网PDM专区(articles.e-works.net.cn/pdm/)
资讯来源:http://articles.e-works.net.cn/pd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