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早已是一个热门名词,在今天的全民创业时代炒的都有些过火了,送餐、打车、洗车、二手车、家政服务,线上做订单平台线下提供人力服务的诸多业态蜂拥而出。
但实际上,“互联网+”的原始定义,是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的结合,更加入了无所不在的计算、数据、知识,造就了无所不在的创新。
而像快递员送外卖就算是“互联网+”的话,这也未免太缺乏技术含量了(不是说定餐平台不重要)。
“互联网+”也是制造业面对互联网大潮的顺势而为。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打造工业互联网,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希望从生产的各个环节找到升级的可能。
这其中,家电行业**企业海尔,率先探索出了一条从智能制造到互联工厂的发展新路。
**智能化:从无人工厂到互联工厂
早在2012年德国学界刚刚提出“工业4.0”的时候,海尔就已经开始了智能工厂的实践。
短短几年,海尔已在四大产业建成7家“工业4.0”的示范工厂,包括沈阳的冰箱、郑州和胶州的空调、佛山的滚筒洗衣机、青岛热水器等整机工厂,另外还有2家配件工厂。
从一个工序的无人,到一个车间的无人,再到整个工厂的智能化、自动化。工厂对保留员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尽管用工**数少了,却增加了电工、机械、维修等专业人员。以前,传统工人以组装为主,普遍技校毕业;无人工厂的员工主要从事编程、操控为主,多是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学历。
7家示范工厂样板只是海尔迈向智造时代的一小步。
下一步,海尔还要在全球的供应链体系当中(海尔在全球已有59个工厂)展开和复制,无论是筹建新厂还是改造旧厂,都将以工业4.0的标准建设,打造可以满足个性化定制需求的自动化生产线。
这几家示范工厂,智能化程度并不仅仅停留在“无人”(自动化)、“智能”(信息化),还将发展模式率先提升到了“**私人订制”的互联化。
因此,海尔将其称为“互联工厂”。这也是**全球家电业的创举。
互联工厂,个性化网络定制
个性化定制的规模化生产,正是海尔面对新时期的转型需求,所给出的实践答复。
对于用户而言,以往只能在有限的产品中选择自己最喜欢、最适合的产品,但即便是最适合的产品与用户的需求肯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出入,颜色、款式、性能、结构都非常受限。
但在这个用户需求日益碎片化、个性化的体验经济时代,企业必须从传统的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定制转型。
这也就要求企业需以互联网思维为核心重建供需关系,企业真正比拼的是洞察用户需求和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能力。
在这一背景下,海尔已经踏着时代的要求化身为一个以用户为核心的互联网平台企业。
现在,海尔的意向用户,已经可以通过定制平台——海尔商城,根据个人的喜好,自由选择产品的机身材质、用料、喷涂颜色、图案等等,有定制需求的部件可以按照个人需求进行选择。
在这里,由成千上百个零件组成的白色家电,也能像裁缝店做西装一样根据用户的需求量体定制。然后,这些外观全个性化、部件部分可定制的个人订单,通过工业4.0的智能智造实现柔性量产。
在海尔互联工厂的整套自动化生产线上,每台在生产线上“排队”等待组装的白色家电的外壳颜色各异,前后两台型号、样式截然不同,它们的“队列”也毫无章法可循。
这些正在生产线上组装的产品全都来自用户的个性化订单。每一台都是用户在网络端口,根据自身的喜好和实际需求选择的功能、容积和外观后,定制生产的。
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实现私人个性化定制,是海尔“工业4.0”智能工厂带来的制造变革。一举解决了大规模工业设计生产和私人喜好之间存在的天然矛盾。
透明工厂,用户全流程可视
正是这种模块化生产方式的改变,让普通消费者也有了私人定制的可能。
海尔正是靠着这全新的“工业4.0”、“互联网+”先进制造业体系,使用户在家中通过网络,快速定制符合自己个性化需求的大件白色家电成为可能。
海尔的互联工厂及其产品,还**融入到海尔的生态系统中。
通过海尔商城——互联工厂——海尔日日顺物流的链条,实现了按需设计、按需制造、按需配送。**在使用过程中,产品的智能化感知系统还通过海尔的“智慧家庭”生态平台,连接用户,满足用户使用过程中的需求。
信息来源于网络:智能工厂:http://www.imchina.net.cn/casestudy
资讯来源:http://www.imchina.net.cn/casestu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