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期,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广陵学院土电系的学生在“双东”历史文化街区,围着一处处古宅拍照片、量尺寸、画图纸、记数据……,打算为扬城多处古建筑绘制“3D模型”,建立生命档案。
长、宽、高,三维数据,看似简单,却需要精心测量。大三学生黄涛说,扬州古建筑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为了获得**手数据,他们要练就“飞檐走壁”的功夫。正常情况下,屋顶平面、墙壁剖面、框架立面,都是按照1:50来绘制图纸,而花窗、砖雕、抱鼓石、门槛等,最见“扬州功夫”的地方,则按照1:20、甚至1:10来测绘。同时辅以大量的实景照片,以便于在绘制“3D
建筑模型”时,用于处理光影关系,让建构渲染、鸟瞰渲染更为逼真。
“有人把建筑比喻成凝固的音乐,那么‘双东’街区的古建筑群就是一部气势恢宏的交响乐。”扬大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书记虞强老师做了个形象的比喻,“学生们的测绘工作,就是记录交响乐的每个音符。”
此次测绘的古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商业建筑、宗教建筑、文教建筑、产业建筑以及构筑物等。
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历年暑期都积极与扬州市规划局、园林局等单位合作,对扬州的古建进行测绘。自1999年开始,已先后对吴道台宅第、贾园、廖可亭盐商住宅、何园、个园等众多古建进行测量,目的是逐步将古城区“移入”电脑数据库中。
有了精细的“3D模型”,人们在电脑上甚至可以“登堂入室”浏览古建筑的风采。